2009年7月4日 星期六

香 港 看 電 影 愈 來 愈 變 成 中 產 高 消 費 活 動

過去一星期,《變形金剛2》的戲票,不容易買吧。我上周末想買即日票,當然買不成,要預售兩、三天,又有今日不知明日事的感覺。跑到戲院買票,遇上幾近滿座的情形非常普通。香港真的不愁沒人去看電影,周末周日電影院經常排長龍,較具看頭的電影,十居其九都只餘頭兩行散位,事必需要預售,才有較好位置。網上訂票雖然方便,但要另收手續費盛惠6大元,自然心有不甘。人家用60元,自己卻要多付10個巴仙購票,假如5人同行上網買票,已經要多付半張票價,收費其實頗厲害。

八、九十年代香港舊式戲院空間夠大,分前、後座和超等,前座設計也照顧觀眾視覺距離。現在迷你影院,滿座都是百多人,前3行觀眾幾乎伸手便能觸摸銀幕,看到頭梗膊痛在所難免,最怕是搞到頭暈眼花作悶作嘔,絕非奇事,假如閣下坐前三行看動作電影,唯有祝你好運。

看電影,是需要有適當距離的。小時候,媽媽也會說,看電視不要距離太近。現在影院窄小,假如頭三行不坐,想即場買到好位置自然難上加離。

迷你院忽略視覺距離

住港島的居民,要看電影也要像朝聖一樣。整個中、上、西環,只得一間高貴而細小的Palace IFC戲院;整個金鐘、灣仔區有一間格調與價錢都與Palace IFC看齊的AMC太古廣場;就算人流多如銅鑼灣,來來去去都是一年365日都人多勢眾的UA時代、銀幕寬而座位偏的JP銅鑼灣,和設備普通專放港片的總統戲院。沿港鐵線路一直走,下一站要找到電影院,便已經要坐到太古站了(假設北角新光戲院主要做粵劇)。

在香港,看電影愈來愈變成中產高消費活動,不再是大眾娛樂。以Palace IFC為例,一張《變形金剛2》戲票是90元,上網訂票就96元。香港兼職工作時薪大概由20多元至40左右,看一齣兩個多小時的《變形金剛2》,便需要兼職工作3至5小時來抵銷,還未計交通費和飲食費。

高科技設備無助入戲

現今設備先進的戲院,有時帶來所謂的視覺享受,是可有可無的。看電影,為什麼需要座位震動呢?座位震動的設計靈感,大概是來自電子遊戲中心的賽車遊戲。賽車遊戲為了令駕駛者/玩樂者親歷其境,感受賽道上高速飛馳的質感,如此設計其實大條道理。但在電影院,失驚無神座位震一震,就莫名其妙了。看電影不是玩電子遊戲,觀眾無法自主,創造劇情。電影觀眾是被動的,無法參與故事發展,更要無辜、無奈接受座位的不尋常震動。假如沒有這些炫耀的設備,而票價可以便宜10元、20元,相信不少人會舉腳贊成。

由於戲院傾向在地價高昂的高檔商場開設,以皮梳化或其他尊貴設備做賣點,票價高企,比較之下,蝕底的自然是本地製作電影。花96元看《變形金剛2》,不少人還是覺得值回票價,但以相同價錢去看《矮仔多情》支持王祖藍,就叫不少人再三思考。這個道理顯然而見,香港不少尊貴戲院的設備,是「專為」荷李活A級特技製作而設;同理,本地資金有限的電影製作,根本未能用盡尊貴影院設施。

香港戲院的經營模式、影院數目、位置分佈、票價,其實把香港人的觀影模式,推向收看影碟。

以往在灣仔的影藝戲院,最近在牛頭角淘大花園淘大商場重開,是值得慶幸還是叫人嘆息呢?感覺就像要跑到葵青劇院看節目一樣,尊貴的市區地段真的無法再容得下大眾文娛活動場地嗎?

其實,康文署轄下的文娛中心或展館場地,是否可以考慮長期作商業或非商業電影播放呢?例如太空館、科學館演講廳等,每年都在香港國際電影節舉行期間,作放映用途,雖然設施簡陋,但若然票價能作相應下調,相信不少觀眾是樂意到那裏的,起碼坐落市區吧。

文 皮亞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