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文台昨日下午 4時 35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,晚上 9時修訂鮎魚移動路線,推斷鮎魚可能靠近香港東面登陸,本周六最接近本港;內地中央氣象台則推算鮎魚可能正面吹襲本港。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李淑明昨晚表示:「鮎魚以北的東北季候風有所增強,加上鮎魚往北移動造成共同影響,天文台可能(今晨) 6時前考慮發出三號強風信號。」她提醒市民今明兩日都可能有狂風暴雨,要作好抵禦強風和防範水浸準備,並停止所有水上活動。
屋宇署標準 下調至 214公里
鮎魚或是史上吹襲本港的最強颱風,中心風力一度超過每小時 220公里,威力非同小可,現時鮎魚中心風力為 185公里,但估計仍繼續增強,將為全球第四高的 ICC帶來嚴峻挑戰。因為屋宇署 04年將建築物抗風標準,由原來可承受風速每秒 64米,即時速約 230公里,下調至每秒 59.5米,即時速約 214公里。換言之, 03年落成的國金二期( IFC)的抗風標準,肯定可以抵禦颱風鮎魚, ICC則不然。
資料顯示,屋宇署當年統計本港颱風數據後,認為新標準足以抵擋 50年一遇的颱風,那麼 04年後落成、 118層高的 ICC能否抵禦百年一遇的颱風鮎魚?科技大學風洞實驗所副主任、土木工程學系副教授陳俊文相信 ICC能過關,「雖然標準只係 214公里,但摩天大樓建築時都會提高安全系數,實際抗風抗震能力會比標準高兩至三成」。陳俊文曾為 ICC作風洞測試,他指強風造成的破壞力還要視乎風向和雨勢,「仲要睇最高風速維持到幾耐,如果只係短時間,唔會咁易冧」。
擺動約一米 敏感者會頭暈
陳俊文又稱, ICC和 IFC等摩天大樓結構上有多項防風設計,「例如佢有好大型橫向懸臂式框架,當大廈吹到要彎曲時,呢啲懸臂式框架就會捉實外牆嘅柱,加強大廈穩定性」。他又指摩天大樓在設計時會預留擺動空間,用作卸力,比例是 500米對 1米,例如 ICC樓高約 490米,頂樓擺動幅度會接近 1米; IFC樓高約 420米,擺動幅度便達 0.8米。樓宇擺動時一般人都不會感受得到,例如 IFC擺動 0.8米需時約 6秒完成,只有對震動極敏感的人才會感到暈眩。
近年香港有不少「屏風樓」落成,陳俊文指屏風樓由於面積廣闊,肯定會更「食風」,但他相信發展商建造時已考慮到颱風因素和符合法例要求,故即使面對 100年一遇強風都不會輕易倒塌。 1999年颱風約克襲港,曾導致灣仔稅務大樓玻璃幕牆飛脫,陳俊文認為關鍵是幕牆裝設質素和是否受到異物衝擊,並非建築設計有問題。
鮎魚早於前日傍晚已進入香港 800公里範圍,但天文台拖延近一整日,至昨日下午 4時 35分,才發出一號戒備信號。不少市民都批評天文台做法保守、反應遲鈍。有網民更認為天文台是刻意待股市收市後才「掛一號波」,質疑「天文台隸屬商務及經濟發展局」,作任何決定前都優先考慮經濟因素。
建議永久取消一號波
澳門、珠海和深圳氣象部門前日先後發出警告,提醒居民做足防風措施,內地沿海八省也發出警告,澳門氣象局前晚約 7時,當鮎魚進入澳門 800公里範圍時,懸掛一號風球,該局科學主任鄧耀民指出,澳門和香港的熱帶氣旋警告級別相似,一號戒備信號都是以 800公里為警戒線。至於為何香港天文台遲遲不掛一號波,鄧表示不便評論。澳門氣象局局長馮瑞權昨晚表示,鮎魚是澳門 10年來遇到的最大颱風,預計澳門有一半機會掛八號風球。
鄰近地區陸續提醒居民做好防風準備,本港天文台則一直以鮎魚未來路徑不明為理由,遲遲不掛一號波,網民紛紛質疑天文台反應保守。在「地下天文台」討論區,有網民認為一號戒備信號意義是提醒市民戒備,天文台根本不應考慮颱風去向,「以現時天文台作風,不如永久取消一號戒備信號,當有強風時直接發出三號強風信號好了」。有網民就質疑天文台是考慮經濟因素,「天文台屬於經濟局,所以一切決定都要考慮經濟因素,而香港經濟又係商人主導」。
事實上,天文台昨午 4時 35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,正好股市剛收市,高登討論區便有網民說:「真係收咗市先掛,開口中。」不過,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李淑明強調,天文台是考慮到鮎魚進一步逼近廣東沿岸,才發出一號戒備信號,「唔係入咗 800公里範圍就一定要掛一號風球,仲要考慮風力強唔強等因素」。
http://www1.hk.apple.nextmedia.com/template/apple/art_main.php?iss_id=20101021&sec_id=4104&subsec_id=12731&art_id=14576088
鮎 魚 風 速 220 公 里 吹 得 郁 ICC 勁 !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