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明報)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05:10
【明報專訊】鄧小平在1992年的一句「中東有石油,中國有稀土」,成為了今天全球稀土爭奪戰的背景詮釋﹕中東擁有全球石油儲藏量逾五成,中國是全球稀土儲藏量最多的其中一國。據美國 國會7月的資料,中國稀土儲藏量佔全球儲藏量36%,年產量12萬噸,佔全球產量九成七。中東石油價格升跌,客觀上是全球經濟狀况的反映,但石油價格起跌又倒過來影響全球經濟。石油在世界資源大潮扮演領銜角色,而煤炭亦如百年前那樣重要,按照走勢,稀土未來的重要程度,會是石油第二或煤炭第二。
近期白熱化的稀土資源爭奪,突顯了這一趨勢。不過,人們必須清楚了解這些所謂「紛爭」的背景﹕一向是全球最大的稀土出口國的中國,終於明瞭稀土的戰略價值,未來將會採用出口配額制度。對於中國保護有限資源的做法,有西方國家說這是保護主義,更甚者是把中國稀土政策扯到中日關係。西方國家這一立場站不住腳,因為以石油為例,石油生產國通過石油出口國組織所訂的配額,長期調節油價和產量,在出口國利益和入口國利益之間取得平衡。為什麼同屬罕有資源的稀土,便不能採取類似石油的出口管理方法?
美國稀土零出口
卻向中國買平貨
與稀土相比,石油不是地球的唯一能源,煤炭核能風力水力都可以取代石油,可是稀土還未有替代品,用一噸就少一噸。由於稀土廣泛應用在科技產品,爭逐程度日趨激烈,西方國家近期把矛頭指向中國,說中國卡著全球稀土出口及價格,這種言語掀起了所謂稀土風波。這是掠奪者的口脗,事實是中國稀土的價格權過往不在中國,佔全球稀土儲藏量19%的俄羅斯及13%的美國都沒有稀土出口,各國都在中國買平價稀土,本國稀土一安士也沒有輸出。
中國在這場關係重大的稀土消耗戰吃盡大虧,過往是以低得不能再低的價格出口稀土,產值只有400億美元。兩年前金融海嘯,稀土價格大幅滑落四成至六成,能掙的外匯買少見少。更重要的是,在開採稀土時會造成環保災難,傳統的開採稀土方法即池浸法及堆浸法,會把偌大的山體和森林變成一片光禿。中國對稀土出口適當控制,既有保護稀土資源之意,也有環保的考慮。現在傳出美國要以「壟斷稀土」之名把中國告到世界貿易組織,分明惡人先告狀。
稀土目前仍不是狹義上的戰略物資,但在科技年代的今天卻是不可或缺的原材料,從電視機到無線電話以至戰鬥機都需要稀土。由於稀土名副其實是稀少物質,各國在稀土政策上逐漸形成戰略物資概念,和石油戰略儲備一樣,稀土也成為一些國家的戰略儲備——科技大國日本早於20年前便開始落實稀土儲備,這既由於日本稀土量極少,也和日本推動科技發展有直接關係。日本的策略具有深厚戰略意味,入口的稀土不會全部用光,有相當部分儲存起來,日本手上的稀土儲量可以用50年。日本的深謀遠慮,折射出中國對國內稀土的坐食山崩,去年中國終於認識稀土的戰略價值,制定計劃,到2015年稀土每年出口不能超過3.5萬噸。相對於去年開採10幾萬噸出口8萬噸,難怪一向慣了平價輸入中國稀土的國家暴跳如雷了。
日美各有戰略考慮
中國為未來須自保
說暴跳如雷,是因為這些國家低價入貨,是源於中國沒有妥善管理稀土資源及出口。如今沒有這種便宜貨,難怪大吵「保護主義」。然而,細看整件事的核心,關鍵是資源冷戰在金融海嘯後白熱化,寸土必爭,中國保護珍貴資源,涉及國家利益,控制輸出有何不可?美國在處理本國石油資源時,也不盡是全力開採本地油井,反而從中東大量入口,目的是保護本土石油免於過度開採。如今中國適量控制出口,而且是5年後執行,美國卻哇哇大叫,橫蠻無理的面孔後面是冷戰的陰影。
稀土爭逐突顯資源戰爭 中國控制出口合法合理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