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時已是十二月,距離聖誕節和新年已不遠,市面上的節日氣氛已開始轉濃。傳統地節日是家人團聚的時候,以前交通和通訊不方便,人們也珍惜節日中和家人相處的機會,也會對節日比較重視,但近年節日裡家人聚首一堂的做法已慢慢淡化,取而代之是節日的商業化,而且這種節日商業化,亦隨著環球商業在世界各地開花。
節日商業化在北美洲已盛行多時,當地百貨業就有這樣的一個說法,在感恩節前的百貨店經營基本只是打和,百貨店能否有利潤,端靠感恩節和聖誕節這兩個大節日。而在感恩節後百貨店也會展開大減價,商家以節日和減價來刺激銷情,在商業掛帥的大環境下,節日的商業味道也越來越烈,市民以互相送贈禮物為時尚,反而節日的原來意義已不復多見。
在香港這個東西文化交匯的社會,節日商業化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,在各大商場裡,各式各樣的聖誕節裝飾已在提醒人們節日的來臨。香港商場的一個特點,就是用擺設和裝飾將商場的吸引力提升,尤其是吸引人流到裝飾前拍照,更是每個商場的指定動作。在商業世界的考慮裡,自然是希望人流上升,只要有人逛商場,店家才會有生意商機,節日裝飾只是吸引人客的途徑,而節日是給予商場一些點子去將商機掌握。
在商言商,這種節日商業化只是商業策略,就正如各國的旅遊局都會以當地文化作旅客招徠,說穿了又不就是商業化的行動。固然節日商業化是近代商業社會的事物,但不少人已在反思這種節日商業化的負面影響。再以美國為例,有電視台從十二月起每天播放一套有關聖誕節的電影,以電影來吸引觀眾,再在插播的廣告中推銷聖誕購物,儘管成效很好,但也惹來人們對節日過份物質化的質疑。尤其是當社會富裕起來,節日商業化代表的除了是商機之外,更多的是資源的浪費,想想過節時收到不合用的禮物和裝飾,和節日過後堆積的垃圾,環保過節更應提倡。
作者 蘇偉文 | 蘇教授論經濟
[轉貼] 節日商業化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