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為一句「給500人情就不要來」,人情的分級忽然成為熱話,說是人情多寡必須與喜宴場地的級數掛勾,屋邨酒樓與超五星酒店之間,必須存在二至三百蚊的差價,不然就是不夠朋友、沒社交常識、「咁嘅人都有」。
人情,有所謂的「公價」,那是隨著物價而變動的一種約定俗成。媽媽說她結婚那年,公價人情不過二三十蚊,做一百元的已經是很熟的朋友。為甚麼會有公價?那是因為你實在跟新郎新娘都不太熟、又不好意思不出席,「焗住去」之下需要的一個參考價格罷了。要是新人是至親好友,你大概會略盡棉力俾到幾多得幾多,希望他們不用蝕得太慘吧。
但是有不少人都說,現在擺酒「有得賺」:假設一圍12人,假設公價人情是800元,再假設每人都做公價,那麼每圍酒席的收益就是$9,600,拿著這個收益指標去找場地,再加上你有一大班會付出高於公價來赴會的親友,要賺錢不算太難。
這讓我想起在古惑仔第一集裡,靚坤幫老母夏萍擺大壽,夏萍揶揄了吳鎮宇一句:「借我過橋之嘛!今日又碌番幾廿個(幾廿萬)啦!」
與其問:「去飲,應該做多少人情?」不如先問:「我們為甚麼要擺酒、要請飲?」
對中國人來說,「飲你嗰餐」這四個字的意義遠遠超過「食一餐飯」,大家來飲你嗰餐,是為了分享、同時鞏固你進入人生另一階段的喜悅;反過來說,你會請他和她來飲你嗰餐,就是你想在人生重要的一天,見到這些人。
本質上,請飲本來就不應該牽涉到錢銀,因為是主人家「請」賓客去吃喝去高興,賓客的賀禮,俾你係「人情」唔俾你係道理。賓客從來都沒必要沒責任去考慮主人家的成本問題。
如果人情必須cover到成本,$800一位的自助餐就一定要做至少$800人情的話,那麼,我為甚麼要在指定日期指定時間去食這自助餐?我為甚麼不在喜歡的時候才去?甚至選擇用這$800去做別的我喜歡的事?
有個朋友去年出嫁,與老公簡單地搞cocktail,派帖時千叮萬囑叫大家「唔好做人情,人到就得。」大家當然當耳邊風,人人都帶了人情去,結果他們派人靜靜拆人情,將總數除開人數,在宴會後悉數回贈給來賓──人情做得比公價低的人客還有得賺呢!
又:最近收到一個舊同事的Whatsapp,請我去飲佢嗰餐──這同事真的很舊了,我離開公司後沒聯絡之餘,即使做同事的時候也沒兩句,突然投擲一個紅色炸彈過來,相信你也不會答應出席吧?
又:有一次去飲,新娘是做傳媒的,平日收到很多不同品牌送來的禮物,化妝品呀護膚品呀小精品呀等等,於是在婚宴上她加插了抽獎環節,將這些禮物拿來做獎品。有人說她孤寒有人說她環保唔嘥嘢──說前者的相信是因為抽不中獎啊!
婚宴是看人生百態的好地方,誰人吃了三碗翅誰人紅酒斟完又斟誰人最後把所有橙打包,都好看得很。
我想,新人們拆人情時的場面會更好看。
Anyway,做賓客的該做多少人情,到底還是看跟新人交情是深是淺吧,$500和$800之間,是存在著很大空間的。作者 F. Alarm | Relationship 情情塔
[轉貼] $300的距離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