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前傳媒報導了有院校超額收生的情況,也令到大眾對院校收生數目引起了一陣的討論,不少報導都用上了極具吸引力的標題,例如「學店」、「掠水」等用語,筆者任教的院校也有超收的情況,自然也受到大眾的關注。
這個情況帶出了一個現象,就是大眾對教育的認知上,其實是有一定的意見,尤其是用上「學店」這個名詞。大眾對教育很有期望,畢竟教育是人的事業,以「店」來形容某些學校,本質上就是對以謀利的機構來等同這些學校,是一種不認同的態道,或許這是一種傳統概念,很多人都會認為教育工作應該和金錢沾不上邊,假如學校和金錢的關係多了,教育的銅臭味重了,人們也會對這種狀況不以為然。
可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上繳付學費是自然的事,所以學校就避免不了和金錢打交道,而且若是私立自資院校,一般人更會以謀利的目光視之,即多收一個學生等於多賺學費。其實每間院校的情況都不一樣,也不是每間私立院校也是以盈利為目標,私立院校超收以多賺取經費固然有可能,但也有私立院校因估算收生誤差而出現超收現象。私立院校收生上的一個難題,就是申請人數和實際入讀人數可以有很多的差距,所以在收生上都會預算有部份申請人不會正式入讀,自然會在收生上發出多一點的取錄通知,假如這批取錄通知都來報到,院校也自然會出現超收狀況。總括而言,超收並不是簡單的代表院校希望多賺錢,只是要將這個問題說明白,因為大眾已有先入為主的看法,已到了有理說不清的地步。
其實即使有學校公開打著賺錢的旗號,也不見得是在現代社會裡不受歡迎,許多的經營補習社的教育機構,本質上就是學店,只是這些學店提供了傳統學校不能提供的教育服務,學生也願意付上學費。在香港,補習社已是一門盈利豐厚的生意,更有補習社可以在交易所掛牌上市,而在美國,成立了三十多年的鳳凰大學(University of Phoenix)更是開宗明義以盈利為目的。作者 蘇偉文 | 蘇教授論經濟
[轉貼] 「學店」 打正賺錢旗號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