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綜合報道)(星島日報報道)自從短訊的表情符號(emoji)在智能手機上興起,很多人都愛在打訊息時,加上公仔符號,如大笑、心形等。在電腦或手機的短語對話中偶爾加入一個由數字符號組成的表情,令對話生動起來。
WhatsApp messanger的程式在智能手機間流行後,各式表情符號的Apps紛紛推出,短訊加表情更蔚然成風。現在的趨勢發展到逢短訊必加一個表情符號,例如:你吃飯嗎?︰)、我不吃了︰(。 沒有必要加表情的對白也要加,造成一種「表情符號大氾濫」。有時符號比文字多了,甚至以符號代文字,結果對方所表達的情緒是真是假?是誇張了還是多餘無聊?漸漸弄得不明所以。
文字表達能力下降
友人告訴我真人真事,他的女性朋友,被男人飛了。男友在短訊上提議分手,不知是用慣還是扮可愛,分手訊息上寫byebye,之後加了一個天使圖案。女方收到不以為意,還以為對方很甜蜜地跟自己道晚安。第二天如常打給男友,男友錯愕地道,我們不是分手了嗎?女方大感困惑:「昨晚你還打一個天使給我說拜拜,不是晚安嗎?」結果男方通過電話講出原來的意思:「分手拜拜啦!你去死吧啦!」
手機本是用來聽和講的,短訊功能的出現反令電話發展出另類文字通訊模式。但自從表情符號熱潮出現後,文字表達能力反而有下降趨勢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,不知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?
[轉貼] 表情符號大氾濫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