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

親試「1蚊搭的士」

記者的家鄉在天津,今年春節回鄉探親時,有機會多番親身試用騰訊(700)及阿里巴巴兩家科網巨頭的「打車(預訂的士)軟件」,而且一試便用上癮。回到香港後,每當需要搭的士時,就會慨嘆為何香港沒有這樣方便的軟件!
我在內地第一次使用的,是騰訊的「嘀嘀打車」,因可透過微信直接透過信用卡或銀行賬戶付款;而阿里的「快的打車」則一定要用支付寶,若餘額不足就很麻煩。不過,「快的打車」亦有優點,就是內置GPS(全球定位)功能,只要發出預訂訊息,系統就會自動偵測你的位置,毋須逐字輸入地址。(至截稿前,「嘀嘀打車」新版本已加入此功能,亦可見兩者鬥法之激烈)
紅線穿起乘客司機
發出預訂訊息約3分鐘後,就有一位的士司機來電確認,並告知將於數分鐘後抵達。我隨即穿上羽絨褸、戴上毛線帽,跟友人道別,然後急步下樓,的士已停在門口。當時天津冰天雪地,此時有一輛車和一位司機伺候我,不禁浮起一陣暖意及一絲虛榮感。
沿途跟該位司機閒聊,他說,市內大部分行家都同時加盟了騰訊及阿里的陣營,但開工時接哪一方的訂單,就純粹視乎位置而定。例如他接我的訂單,是因為恰巧在附近,數分鐘內就到,節省很多時間及汽油錢。
抵達目的地後,司機向我收錢,價錢是7毛(人民幣.下同)──沒錯,一元有找,皆因騰訊和阿里為了爭客狂打減價戰,該程車的車費原本是10.7元,由於騰訊補貼10元,我只須付7毛錢,真是由細到大從未搭過這麼「便宜」的的士。
至截稿前,騰訊和阿里已進一步加大火力互鬥,分別提高補貼至11元及12元,並揚言抬出逾10億元來打仗。有分析說,補貼不是永久的,一旦補貼中止,該兩個「打車」程式就會遭冷落。記者不認同這觀點,相信很多香港人都嘗過在內地找的士的苦況,一方面繁忙時間很難截車,就算見到空車,亦屢遭拒載,原因是「不順路」。另一方面,司機亦經常空車兜很久都接不到「順路客」。這兩個軟件的出現,正好把乘客和司機撮合起來,大家都不用再望天打卦般截車和兜客,大大節省交易成本。
二馬燒錢 騎虎難下
所以,即使不少人最初為「貪便宜」試用,也因習慣方便,容易「用上癮」,日後若沒補貼也繼續用。而這些沉澱下來的用戶,才是的士司機真正的目標客戶。
相對於騰訊及阿里的萬億市值,打車軟件只是小生意,何解馬雲和馬化騰不惜燒錢也要爭第一?除了「O2O(線上至線下)布局」的需要之外,亦因為互聯網行業往往只有Top One才可生存,做第二就等於失敗,Facebook正是最佳例子。事到如今,二馬的燒錢比賽已有騎虎難下之勢,面對數以億元計的成本,乘客當然痛快,但雙方的股東就難免會肉痛。
記者:王小青
信報
[轉貼] 親試「1蚊搭的士」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