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

「中產基層」 月入5萬月月清

【經濟日報專訊】中產深受「夾心」之苦,既要供養父母又要供樓生活,直接打擊「造人」計劃,有月入5萬、自謔「中產基層」的家庭主婦,將做第二任母親,無奈成為月光族、更要奶奶補貼家用。
有調查發現,5成適齡人士受經濟條件影響生育決定;學者認同「中產基層」的苦況,除經濟問題外,教育制度混亂亦令他們心生恐懼,打擊生育意願。
捱快餐公仔麵 奶奶補貼家用
正懷第二胎的何女士,自謔是「中產基層」,家庭月入5萬元卻月月清(見表),她不但要捱快餐、公仔麵,有時甚至要奶奶補貼生活費。她28歲生第一胎,因工作繁忙,只能做「無飯」家庭,扣除供養父母及子女等費用,每月只餘下約兩千元,「以前會吃自助餐,現在無娛樂,連與朋友外出吃飯都難。」
雖然經濟壓力未有打擊她生兩名子女的目標,但亦令她方寸大亂:「生完才知道原來奶粉好貴!哥哥(第一胎)搶不到有學券的學位,被迫讀國際學校,其後再轉讀官立學校節省開支!」次子出生在即,她坦言目前只能抱着「見步行步」的心態,望孩子長大成人多孝順父母。
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認同「中產基層」的苦況,他表示,經濟是令中產不願生育的其中一個原因:「家庭月入4萬至6萬元,其實不算很多,既要供樓,又要供養父母,加上生育小孩開支,所餘無幾!」
學者:教育制度混亂礙生育
但他認為,不願生育的背後,責任感才是主因,面對教育環境的不明朗,令很多中產卻步:「他們本身都是受過教育的人,決心為下一代提供良好環境,但香港的教育制度混亂令他們覺得恐懼。」葉兆輝形容:「愈有心、愈有責任感、愈大恐懼、愈不敢生。」
浸會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黃何明雄以「夾心人」形容本港的中產人士:「上有高堂下有子女,收入不少,但開支更大,很辛苦。」她指出,對中產來說,生育是大「Project」,是經過計算及策劃下的精心部署。
工聯會去年12月至今年1月訪問591名港人,當中514名是15至49歲適齡生育人士。結果發現,50%人指經濟收入影響其生育決定,其次是教育和居住問題;超過90%人認為,政府沒有提供足夠的鼓勵生育政策。
工聯會麥美娟建議提高子女免稅額至14萬元、向夫婦提供每年10萬元租住私樓免稅額,並盡快推行15年免費教育,落實男士侍產假。
香港婦女中心協會總幹事建議政府增加託兒名額,並鼓勵企業實行彈性上班時間,讓年輕夫婦既能有穩定事業發展,又有經濟能力生兒育女。
相關新聞:
憂經濟 中產唔敢生

[轉貼] 「中產基層」 月入5萬月月清

沒有留言: